“同志,你看的是《黄飞鸿》?”

  “嗯,你也看过?”

  龚雪想了想,点头道:“看过,写得挺好的。”

  “我看的时候《黄飞鸿》还没发表呢,是作者的手稿来着。”她心里这么想着,一种与众不同的骄傲感油然而生。

  “是吧,这部小说最近特别火,我们厂里传阅的都脱页了!”女同志像是找到了组织一般,滔滔不绝聊起了她对《黄飞鸿》小说的感官,“我一个女同志,看了后都放不下来,特意买了一本拿到火车上看。本来想着用来打发时间,结果看了后,真就看入迷了。”

  “咦,原来你们都看过《黄飞鸿》啊?”这时,邻座一位中年男子眼睛一亮,忍不住参与进来,“这部小说关于武功的描写特别真实,写得跟真的似的!我们车间主任说,作者肯定练过真功夫!”

  女同志连连点头,又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:“听说作者为了写这个,专门去羊城采风三个月!连’无影脚‘的招式都是跟黄飞鸿亲传弟子学的!”

  龚雪有些哭笑不得,这传言越来越离谱,什么作者练过,还跟黄飞鸿亲传弟子学过功夫……

  这都那跟哪啊!

  她可太了解胡为民了,那个戆戆,哪里会什么功夫。

  不过她心里虽然清楚明白,但不能透露出去,让她憋的有些难受。

  对面座位的老大爷靠近了几人,忍不住插话:“这书挺离谱的,我孙子看了给他爸说要去羊城找宝芝林学武。你们说说,小小年纪非要去学武,被他爹打一顿才老实。”

  “我觉得咱们国家真有功夫,传说……”

  人一多,话题自然而然从小说偏到传说。

  关于超自然力量,大众的好奇心一点都不少。

  不过聊了一会儿,大家又聊起了《黄飞鸿》和《故事会》。

  “我本来以为《故事会》只会刊载一些短篇小说,可《甜蜜蜜》的连载让我否定了之前的想法,现在《黄飞鸿》的连载更是让我大开眼界!”

  感慨一番后,中年男子忍不住爆料,“你们可别小看《故事会》,它在南方卖得可好了,销量远超文学杂志。”

  他这么一说,其他人都来了兴趣。

  就连龚雪都提起了几分精神。

  她对家乡的杂志有天然亲切感,知道销量不错,可到底有多好,她也说不出来。

  “自从去年年末开始,《故事会》的销量便一路攀升,最后一期更是卖到了五六十万册!”

  “哇,真不少啊!”

  “五六十万册,都比得上《人民文学》了。”

  “了不得,有那么多人看这本杂志?”

  龚雪也很惊讶,她记得《故事会》每期最高也就卖到十几万册。怎么去年年末,销量一下子提高那么多?

  不过,她很快想到一个人。

  胡为民!

  是了,她记得胡为民提过,去年他就在《故事会》上发表过短篇小说,赚取了第一桶金。

  中年人笑了笑,很满意大家那副惊讶的神情,他继续道:“你们以为五六十万册已经是巅峰了?并不是,到了今年,《故事会》第一期靠着连载胡为民的《甜蜜蜜》,卖到了接近一百万册!”

  轰!

  众人如同炸了锅一般,议论纷纷。

  一百万册啊,这对一份杂志来说,简直不可想象。

  “胡为民的小说大家都知道,写得真好,能带动杂志销量并不稀奇。真正让人惊讶的,其实是这位叫胡一刀的作家。他写的《黄飞鸿》是武侠小说,远比《甜蜜蜜》更适合《故事会》。”

  龚雪突然听到了不对的地方,连忙打断了他的话,问道:“等等,这位同志,你刚才说《黄飞鸿》的作者叫胡……一刀?”

  “呃。”中年男子回想了一下作者名,然后笃定道:“没错啊,就是胡一刀。”

  龚雪又借来女同志的《故事会》,看到作者栏上,写得确实是胡一刀而不是胡为民。

  此刻,她的神情有些奇怪。

  “这个骗子……”龚雪咬着嘴唇小声嘀咕,周围人都没听到。

  列车\"况且况且\"地摇晃着,窗外的阳光忽然明亮起来,照得她脸上的笑意藏也藏不住。

  ……

  沪上,《故事会》编辑部。

  经过多次连载胡为民作品的洗礼,何成伟自认为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很强。

  可是当杂志本周销量大致统计出来后,他还是惊讶到合不拢嘴。

  要知道,上一期《故事会》的销量已经接近百万册,而且那还是两个月销售周期带来的销量。

  但今年第二期以后,《故事会》已经从双月刊改为月刊。

  按理来说,这一期销量最多也就五六十万份。

  这个成绩已经很了不起,要比双月刊的成绩还好。

  但他刚才从发行部拿到的数据是,上一周《故事会》已经卖了差不多二十万册,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和报刊店都在疯狂下单。

  何成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,如果按照这个周销量推算,这期杂志一个月内销量有可能增长到……

  一百万册以上!

  何成伟的手指在算盘上噼里啪啦地拨弄着,越算眼睛瞪得越大。办公室里那台老式电风扇\"嘎吱嘎吱\"地转着,却吹不干他额头上冒出的细密汗珠。

  他顾不得擦汗,连忙拿着数据敲响主编办公室的门。

  “进。”

  略显疲惫的声音从办公室里面传出来。

  何成伟推开门,摇晃着手中记载销量数据和催货的纸条,兴奋道:“好消息,主编,好消息!”

  主编推了下眼镜框,神色沉稳,“小何,慢慢说,不要急。”

  何成伟深吸一口气,努力平复激动的情绪,但声音还是忍不住发颤:“主编,咱们这期《故事会》上市才一周,销量已经突破二十万册!全国各地都在疯狂催货,光是今天上午就接到三十多封加急电报!”

  主编原本沉稳的手突然一抖,眼镜滑到了鼻尖:“多少?二十万?”他猛地站起身,身后的藤椅发出\"吱呀\"一声惨叫,“这才一周时间,就卖了二十万册?”

  “太抢手了,我们都低估了《黄飞鸿》的影响力!”何成伟神情激动,白净的脸涨的通红,“《黄飞鸿》在读者中都传疯了,都说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好看精彩的武侠小说!”

  接着,他又把厚厚一叠订单拍在桌上,“现在,燕京地区的新华书店订了五万册,粤地要八万,连西边乌市都来电报要三千册!印刷厂那边...”

  他话还没说完,办公室的门又被撞开。

  发行科的小王举着张电报纸冲进来,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:“主、主编!刚收到消息,铁路总局要订两万册发到各个列车组!”

  主编一把抓过电报纸,老花镜后的眼睛瞪得溜圆。他忽然转身拉开档案柜,翻出一本厚纸皮记录本:“去年同期的销量是多少来着...”

  \"不用查了主编!“何成伟激动地指着自己带来的报表,“这期销量太恐怖了,按这个趋势,月销百万不是梦啊!”

  主编狠狠握拳道:“不能在等了,这势头,咱们得联系上海印刷厂连夜开工!”

  他抓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机,摇把转得呼呼响:“喂!老周吗?你们厂今晚能腾出两台印刷机不?什么?《xx》杂志也在印?...我不管!你就是把机器开冒烟了也得先印我们的!”

  挂掉电话后,主编的手微微发抖,他缓缓摘下眼镜,用袖子擦了擦:“小何啊...去给胡为民同志发个加急电报。”

  他顿了顿,声音突然提高了八度,“问问《黄飞鸿》第二部什么时候开始写!再加个备注——稿费按最高标准算!”

  “好,我这就发报!”何成伟领命后,屁颠屁颠跑去电报局了。

  ……

  如今的《故事会》经过胡为民作品的加持后,早已不是那种不入流的小杂志。

  尤其是《黄飞鸿》发表后,独特的创作手法,玄奇的功夫世界,热血激昂中又夹杂着搞笑,让所有读者都对其欲罢不能。

  这部作品让不少读者喜欢的同时,又对作者‘胡一刀’痛恨不已。

  因为杂志的篇幅限制,《黄飞鸿》在这一期仅仅刊载了四千字。

  四千字,谁懂啊!

  网络文学时代追更新的痛苦提前让八十年代的读者体会到了。

  你说说,他们能不骂‘胡一刀’吗。

  有急性子读者,甚至直接给故事会编辑部打电话“催更”,可惜没什么用。

  杂志社不是不想赚钱,奈何他们发行的是月刊,不是日刊啊!

  因为读者的热捧,也不是没有纸媒注意到这部通俗小说。

  他们也想过报道,奈何当他们了解到《黄飞鸿》其实是武侠小说后,他们放弃了报道的打算。

  这是因为时代背景。

  此时正是思想解冻初期,武侠小说的处境呈现出“冰层初裂、暗流涌动”的特点。

  这一时期对武侠小说的态度复杂而矛盾,既有官方意识形态的压制,也有民间的热烈追捧。

  文艺政策开始松动,但官方对武侠小说的解禁明显滞后于其他文学类型。

  武侠小说仍被归类为“封建糟粕”或“资产阶级腐朽文化”,尤其是港台武侠作品(如金庸、梁羽生小说)被列为“禁书”,禁止公开出版和传播。

  主流文学界仍视武侠为“低级趣味”,报纸又是官方喉舌,自然不会和政策对着干。

  因此,有趣的一幕诞生了。

  在民间阅读和谈论《黄飞鸿》成了潮流,谁要是没看过这部作品,和朋友聊天都插不进去。但在报纸上,却见不到这部作品的任何评论。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无限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79:离婚后,我成了大文豪,重生79:离婚后,我成了大文豪最新章节,重生79:离婚后,我成了大文豪 无限小说网!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,与本站立场无关
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,请发邮件至,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。
Copyright©2018 无限小说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