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驾亲征几个月,终于回来了。

  站在大禹号甲板上,看到大明本土的海岸,朱慈烺感觉到一种亲切感。

  天津各个衙门的官员,都赶到塘沽港迎接神武皇帝陛下。

  在岳洋黄德功朱成功等人陪同下,神武皇帝朱慈烺走下战舰,塘沽港天津文武官员跪倒一片。

  “参见陛下,恭喜陛下,胜利凯旋。”

  这里说的群臣,指天津地方官员和部分大明武将。

  天津到京师有两百多里,武将骑马前来迎接神武皇帝问题不大。

  若让文官也来天津迎接,不但让他们受折磨,也会耽误神武皇帝返京行程。

  在进入渤海时,朱慈烺命令快船前往天津,通知京师群臣不要到天津接驾。

  内阁和群臣商量之后,决定文臣在京师等待,武将快马赶往塘沽港接驾。

  看看跪在码头上的大臣,有天津巡抚,知府,各衙门地方官员。

  除地方官员外,内阁首辅孙传庭,五军都督英国公张世泽,秦国公孙应元,兵部尚书卢象升兄弟三人,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等等……

  朱慈烺满脸微笑,双手微抬说道:

  “诸位爱卿,免礼,平身!”

  “谢陛下,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
  群臣谢恩,三呼万岁,然后平身,全部恭恭敬敬站立。

  神武皇帝对天津巡抚说道:

  “派人协助天津官员把粮食卸下船,暂时放在地方粮仓,户部兵部派人运往灾区,没有朕的旨意,任何人不得擅自挪用。”

  “遵旨1”

  天津巡抚领旨,立即让地方官员派人卸船。

  朱慈烺又传旨,陆军和海军将领返京,海军将士们在塘沽休整……

  大部队浩浩荡荡赶往京师,四个时辰左右,就能看到京师高大的城墙……

  在城内外到处都是迎接圣驾的人群,有百姓也有商人,还有京师各部门的官员,人山人海……

  五部尚书站在迎接圣驾的前面,在他们身旁还站着两位公主……

  高高飘扬的大明龙旗由远而近,威武雄壮的骑兵队伍缓缓而来。

  “哒哒哒……”

  队伍来到城下,在前开路的昌平侯张书廷,挥手让队伍停止前进,他调转马头来到队伍中间,向神武皇帝禀报:

  “陛下,已到京师城下,满朝文武和百姓都在迎接圣驾,人山人海呀!”

  “哦,传旨让队伍放慢速度,敬礼通过。”

  “遵旨!”

  神武皇帝命令立即传达下去。

  张书廷在前开路,朱慈烺催马在他身后,左边孙传庭卢象升,右边黄德功朱成功。

  数万将士在战马上坐的笔直,左手提着战马缰绳,右手握拳放在胸前,十骑一排,整齐划一缓缓而行。

  文武百官和京师百姓,上次看到如此队伍,还是神武皇帝灭建奴凯旋之时。

  神武皇帝胯下火龙驹,缓缓走在队伍前面,对沿路相迎的百姓频频挥手示意。

  沿途人群顿时欢声雷动,口中高呼:

  “欢迎圣上凯旋,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
  远征将士们也齐声高呼:

  “明军威武”

  “明军威武”

  ……

  大军来到城门前,五部尚书和两位公主率领文武高官在此迎接。

  看到圣上到来,急忙躬身施礼:

  “参见陛下。”

  朱慈烺微笑摆摆手:

  “诸位爱卿,免礼,平身!”

  “谢陛下,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
  看到两位公主,朱慈烺刚想下马和她们聊几句,张书廷急忙提醒道:

  “陛下,不能在此下马,不然人群聚集容易生乱,甚至发生踩踏事件……”

  朱慈烺看看城内外迎接人群至少数十万,他能理解张书廷的想法,微笑道:

  “言之有理,继续前进!”

  等到皇帝进入城门,文武大臣才挺直腰身跟着大军进城。

  现在朝中高官见到皇帝不需要跪拜礼,只有在重要场合和接圣旨时才跪拜。

  这是神武皇帝的规定,身为穿越者,他不习惯麾下动不动就跪下磕头。

  大臣不跪拜,神武皇帝不需要下马,只是挥挥手,大军进入京城。

  文武大臣跟着队伍一路小跑,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。

  进入京师,将军们传令,军兵入军营休整,朱慈烺直接去皇极殿。

  在龙椅上坐下不久,文武大臣纷纷到来,个个累的大口喘气。

  见神武皇帝已经坐稳龙椅,文武大臣急忙上前施礼参见:

  “参见陛下!”

  朱慈烺微微一笑:

  “诸位爱卿,免礼,平身!”

  “谢陛下,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

  “恭喜陛下凯旋,贺喜大明收获南洋诸岛,吾皇圣明!。”

  神武皇帝微笑道:

  “犯我大明者,虽远必诛,乃是我大明立国之本,当初有人妄言此乃消耗国力,劳民伤财!

  看看前几年遍地流民,再看看朕带回来一船船稻米,我们拿下的是大明粮仓。”

  满朝文武急忙躬身施礼:

  “是是,吾皇英明。”

  朱慈烺微微摇摇头:

  “诸位爱卿,今日不是说好听话的时候,各部门都说说朕御驾亲征后,大明境内发生的事情,以及他们处理的结果。”

  闻言,内阁首辅孙传庭上前奏报:

  “回禀陛下,圣上御驾亲征后,大明各地运转正常,不过,大明西北有灾害发生。

  内阁和六部已经竭尽全力救灾,先从江南调济稻米救灾,英国公又运来巨量粮食救灾,灾区百姓吃饭无忧。

  陛下放心,今日的大明和以往不同,再也不会发生那种几乎颠覆我大明的灾难,这一切皆托陛下洪福。”

  孙传庭话音刚落,群臣齐齐上前施礼:

  “陛下洪福齐天,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
  说实话,无论谁做皇帝,肯定都喜欢听这样的话。

  这就是从古至今,各朝各代马屁精能够横行的主要原因。

  当然,今天大明朝臣,并不是拍马屁阿谀奉承,他们是真的为大明有如此圣君有感而发。

  朱慈烺当然也不例外,这种歌功顺德的话,他也喜欢听。

  不过他很清醒,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大明开启盛世,并让盛世尽可能的延长。

  他不是神仙,不可能保证大明千秋万世永远繁荣昌盛。

  朱慈烺微笑起身,微抬双手:

  “诸位爱卿,免礼!”

  大明能有今日,并不是朕一个人的功劳,朕要感谢诸位爱卿尽心尽力为大明付出。

  贪污腐败任何时期都会存在,朕希望你们以身作则,即使不能两袖清风,也要对得起所拿官响,为大明江山,为天下百姓鞠躬尽瘁。”

  朱慈烺说完这番话,群臣再次躬身施礼:

  “陛下尽管放心,臣等以身作则,绝不会为小家而损害大家,愿为大明鞠躬尽瘁……”

  朱慈烺满意点点头,目光看向左懋庚:

  户部尚书,说说大明国库的情况!”

  听到神武皇帝问话,户部尚书倪元璐满面微笑,上前躬身施礼:

  “回禀陛下,洪武高皇帝建国以来,在所有户部尚书中,臣应该是最幸福的户部尚书,一切皆是吾皇英明决断。

  也可以说,臣是大明建国以来,唯一不愁国库无银的户部尚书,到目前为止,除去所有开支,大明国库存有金银两千八百万两,一千两百万龙币。

  大明银行存银五千万两,龙币四千多万,当然,大明银行存银和龙币不属于朝廷,都是民间储存。

  足以说明,大明现在繁荣鼎盛,百姓同样富裕,这是史上从未发生过的盛况,可喜可贺呀!”

  满朝文武都知道大明现在不缺银子,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,竟然会有如此多的存钱,户部尚书一番话,顿时让皇极殿沸腾起来。

  “这么多,大明终于不缺银子了,天呀,农业税赋那么低,这些银子从何而来,难道都是商税?东林党不是说商人无利润吗?”

  其实户部尚书所说一切,皆都在神武皇帝意料之中,他知道商税是多么大的一笔收入。

  崇祯时期,本想征收商税,却遭到士大夫和文官集团坚决抵制。

  他们说征收商税,就是与民夺利,会让上层社会人心不稳,容易发生动乱,造成大明江山不稳。

  为了对抗东掳,为了平定天下,崇祯皇帝无奈之下,只能加大农业税的征收,这才是与民争利。

  朝廷加大农业税征收,地方上又再次加大征收力度,他们在国难当头,依然在贪婪的发国难财,最终导致流寇四起,以至于大明被颠覆。

  朱慈烺穿越以来,给百姓分田地,免除农业税,只征收百姓土地使用税,并且按照收入征税两成。

  这样以来,百姓只要有收入,就会有八成存粮,还能进农场干活,进城工作挣钱,收入当然会大幅增加。

  随着大明的对外开放,各地资本遍地开花,商税征收本就是巨额收入,又打掉了各路走私商,单单走私一项,就为国库带来至少数千万两收入。

  如此以来,大明当然不会在缺银子,其实大明现在拥有的银子,远比户部尚书说的多。

  神武皇帝内帑还有两千万两,皇家集团到年底才会将自己的税收交上去,朱慈烺系统仓库还有三千多万两。

  可以说此时世界上的银子,大明朝廷和民间拥有半数之多……

  户部尚书得意洋洋的样子有些失态,神武皇帝并不会感到有什么不爽,这事放在谁身上都难以控制。

  目光看向黄道周,见他还一本正经的站立在那里,丝毫看不出这心里想法,好像大明国库的银子和他没有任何关系。

  朱慈烺微微笑道:

  “户部,可知多数库银来自何处?”

  “回禀陛下,臣知道,大多数都是征收的商税,当初微臣愚昧,还是吾皇英明。”

  确实如左懋庚所说,当初神武皇帝征收商税时,众多大臣都反对,包括如今的户部尚书。

  可神武皇帝并不是当初的崇祯皇帝,只要你敢阻止大明征收商税,他可能灭你满门。

  正是神武皇帝雷霆手段下,大明商税才能顺利征收,当然也需要有人坚决执行,黄道周就是坚决执行者。

  “好,朕知道了,税赋继续按照当初制定的政策执行,年终朕给你们发奖励,现在大明人口恢复情况如何?”

  大明人口在万历年间约1.5亿左右,也是大明历史上人口巅峰时期。

  后来,由于小冰河期的到来,气候干旱寒冷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,以至于饿死冷死很多人。

  随着东掳入侵和纷纷揭竿而起的流寇大军,导致大明战乱不断,人口再次急剧减少,最惨时期只有七千多万,被东掳屠杀近三千多万……

  当然,那是历史上的记录,神武皇帝穿越而来,历史进程已经被改写,不会有那么多大明子民被建奴屠杀。

  就算如此,神武皇帝还是采取很多办法恢复大明人口,想要发展必须有人口的支持,不然人打光了,靠什么发展。

  听皇帝问到人口问题,左懋庚急忙回禀:

  “陛下,前期大明人口在九千万左右,后来从蒙元押回来很多女人,把她们都分给将士们传种接代,此时几乎都生两个孩子了。

  目前大明人口已经接近1.1亿,解决了吃饭问题,人口增长非常快,再过两年,应该能恢复到当初巅峰水平。”

  朱慈烺满意点点头:

  “大明以后会有更多的海外领土,一定要保证人口快速增长,在增加兵力的同时,也要保证移民的顺利进行。”

  “遵旨!”

  户部尚书退回本班。

  工部尚书陈子龙,出班奏报:

  “陛下,大明城市街道建设,已经正在按部就班进行,主要城市之间道路基本贯通,各省官道已经在修建水泥路,火车已经通八个城市。

  臣建议,在打仗时,尽量多抓俘虏来修路,大明现在建设修路工人短缺,还有旷工,若有免费的最好,上次从东瀛抓的小鬼子很好用……

  另外,这次从南方运送粮食过来,内河水路也有问题,建议加大疏通运河,加强内河水路运输。”

  神武皇帝微微颔首:

  “没问题,日后再打仗尽量多抓俘虏,他们都是免费劳工,也可从海外领土调土着前来做工,他们工钱很廉价。

  至于国内工人,户部尚书刚才还在炫耀国库银子多多,修路挖河要加大投入,不能苛扣他们工钱,必须按时足额发放。”

  左懋庚和陈子龙急忙躬身施礼:

  “臣,遵旨。”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无限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,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,大明,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最新章节,大明,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无限小说网!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,与本站立场无关
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,请发邮件至,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。
Copyright©2018 无限小说网